2011/7/4 9:41:00 浏览:1320 来源:天津家教网
本作“批把”,是民乐中最重要的拨弦乐器之一。据汉刘熙《释名?释乐器》载:“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秦时以有长柄皮面圆形音箱的琵琶,名为“弦*(后面一字为上兆下鼓,实在不认得,也没查到,抱歉)”秦汉以来,琵琶经不断改进,逐步发展为阮咸、秦琴、三弦、月琴等多种形制,其共同特点为圆形直颈,至宋以前统称“琵琶”。 南北朝时,又有曲颈琵琶传入我国(源于古阿拉伯拨弦乐器“乌特”—ud),至隋唐年间盛极一时,有龟兹(音“求茨”)琵琶,五弦、忽雷等多种形制,其共同特点为半梨形曲颈,当时亦统称“胡琴”。唐宋以来,在以上两种琵琶的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的形制:音箱呈半梨形,以桐木板蒙面,琴颈向后弯曲,颈与面板上设“相”和“品”,张四弦,按四、五度关系定弦。近代通行的琵琶为四相十三品,后经改革,增至六相二十三品或六相二十四品,能奏半音。琵琶的演奏方法原为横抱,于敦煌飞天壁画中亦有见反背而弹者,至今已改为竖抱,改原来用“拨子”弹奏的方法为用五指弹奏,技法日趋成熟丰富,成为适于独奏、伴奏和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琵琶”亦成为此种乐器的专称。琵琶的传世曲目甚多,其中比较著名的如琵琶与箫合奏的《夕阳箫鼓》(后被改编为大型民乐套《春江花月夜》),描摹楚汉垓下之争的《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被视为“雅乐”代名词的《阳春白雪》,表现远嫁匈奴的“明妃”王昭君思念故乡之情
的《塞上曲》等等。另外,我国著名的民间音乐家,有“瞎子阿炳”之称的华彦君先生亦精擅琵琶之道,据其自称所会曲目百余。然可叹生死无常,阿炳只留下了《大浪淘沙》、《昭君怨》、《龙船》这三首琵琶曲,便即撒手人寰,弦未绝而魂先断,余音袅袅,只能化为天籁,难为世人再闻,至今思来,仍觉憾甚……噫!悲夫! 弹弦乐器。刘熙的《释名》称其为“批把”:“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 ,因以为名”。批把后改写为琵琶。由此来看,琵琶是从象声字而得。 约公元四世纪,有一种梨形音箱、曲颈、四柱(今谓相或品)、四弦,用拨子演奏的弹弦乐器由印度通过西域地区传入北方,因其头部向后弯曲,为区别于当时流传的直颈圆形的秦琵琶,故名曲项琵琶。《隋书?音乐志》:“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又因其经过龟兹传来,又称龟兹琵琶、胡琵琶或胡琴。宋代以后迳称琵琶。 至现代,旧式四相十品、十二品、十三品琵琶已基本不用,代之以六相十八品、二十四品、二十五品和二十八品琵琶。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琵琶背板用紫檀、红木、花梨木制作,腹内置两条横音梁和三个音柱,与面板相粘接。覆手用红木、牛角、象牙或老竹制,内侧开出音孔,又称“纳音”。琴头雕有寿字、乐字、蝙蝠、如意,凤尾等样式,有的嵌翡翠宝石。琴颈称凤颈,上接弦槽和山口,正面有相附属,背面有凤枕(又称凤凰台)附属。相用牛角、红木或象牙制,品竹制,是音位的标志。全长约96厘米。 琵琶有十二种定弦法,常用定弦为A、d、e、a。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音域A-g3。右手有弹、桃
、夹弹、滚、双弹、双挑、分、勾、抹,摭、扣、拂、扫,轮、半轮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带、捺打、虚按、绞弦、泛音、推、挽、绰、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种和音、和弦。广泛应用于民族乐队和多种地方戏曲、曲艺伴奏。著名乐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汉阳月夜》、《阳春白雪》、《月儿高》,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