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教资讯 天津

家教小故事

2012/12/16 9:22:00 浏览:823 来源:天津家教网

1.      
听专家讲淘气包的故事:一次去朋友家,席间,他4岁的儿子不断把空盘子拿到地上当轱辘滚着玩,爷爷奶奶‘威逼利诱’均无效。于是支招,六个大人瞬间安静,凑在一起窃窃私语,不再理会孩子。一开始,他还兴致勃勃地玩盘子,几分钟后,他开始奇怪,为什么没有人理他了,于是跑过来拉奶奶的衣襟问‘奶奶,你们在干什么呀?’边问边爬上来看。奶奶告诉他‘我们正讨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小孩子不可以听。’他一下着急了,非要听。奶奶假装想了想,提了个条件??必需安安静静地听,不能随便动东西。小男孩马上高兴地答应了,安静地坐下来。后来恢复了正常的谈话,没人注意他做什么,令大家奇怪的是,小男孩反而再也没捣乱,一直认真地听,有时还插上几句话,像小大人一样……有时候,孩子的淘气,或许只是希望引起更多的关注。
 
2.      
错误”的好处。一位女士去一位美国朋友家做客,谈话中不时看见朋友不满3岁的孩子试图将一把钥匙笨拙地插进锁中,想要打开卧室的门,可由于身高和协调性都不够,怎么也打不开。女士见此,不忍心再让孩子“遭罪”,便连忙走过去想帮助他一下,却被朋友阻止。朋友说:“不要去打扰他,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让他在‘错误’中摸索琢磨如何打开门,这样他就再也不会忘记怎样开门了!”果然,折腾了许久后,孩子终于将门打开了,他开心地拍起手来。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面对各样的“错误”,自己也会不断经受“错误”的折磨。很多父母生怕自己孩子犯错误,或不忍心其受错误的折磨,便迫不及待地惩罚犯错的孩子,或者立即帮助孩子纠正错误,而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孩子还会一错再错,甚至错得更厉害。遇到类似情况,您是如何处理的?
 
3.       罗斯福母亲的家教。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富兰克林 • 德拉诺 •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他出身于富豪家庭,但父母并不娇惯他,而是严格地管束他,特别是罗斯福的母亲,为他安排了很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小罗斯福游戏时总习惯于自己是赢家,为了教育他,有一次母子玩一种棋类游戏,母亲故意不让他,接连赢了儿子。小罗斯福生气了,母亲故意不去理他,并坚持让儿子道歉,最终小罗斯福认输了。严格教育对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儿童尤为重要。人生要经过许多磨难,如果只会享福,不能受苦,这样的人将不能立足于社会,因为这样的人只能满足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心理永远不会成熟。罗斯福的母亲尊重孩子,满足他的合理要求。严管不等于束缚,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使孩子尽情地享受童年的欢乐,这对儿童个性的发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是有好处的。
 
4.      
《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有个女孩没考上大学,被安排在本村的小学教书,由于讲不清楚,不到一星期就被哄下台,母亲告诉她没有必要为此伤心,也许有更合适的事做。后来她外出打工,又被老板哄回来,因为她服装做的品质不好。母亲说,人的手脚有快有慢,你一直在念书,怎么能干得好呢。女儿先后当了纺织工,会计,却都半途而废。但每次回到家哭的时候,母亲都给她一个温暖的拥抱。30岁时,女儿凭着一点语言天赋做了聋哑学校老师,还开了一个残疾人用品店,后来在许多城市开了残疾人用品连锁店,成为拥有千万资产的老板。功成名就的女儿回到家,凑到年迈母亲的身边,说妈妈为什么我一直失败,你还一直鼓励我?母亲说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咱们可以试试种豆子,种豆子也不行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长不出来,咱们就撒上一些荞麦种子,那总有一天会结果,因为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
 
5.      
看过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吗?在“文武双全”哥哥的映衬下,弟弟成为所有人取笑的对象,甚至父母也是摆脱包袱似的把他送到了寄宿学校,不理不睬。经历了无数的被鄙视后,一位新来的美术老师通过观察总结,却发现了他“惨不忍睹”分数后与爱因斯坦、爱迪生等改变世界人士同样的特点:童年时读写能力具有很大的障碍,但对图像却具有超乎常人的敏感性。于是,在这位“伯乐”的指引与启发下,弟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最终成为让所有校友都佩服的“名人”。那一刻,弟弟扑在老师的身上,泪流满面……或许这只是一个故事,但看到这个故事却是感动,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或许他暂时不是众人眼中的好学生,但并不是永久的,关键是父母、老师如何发现他的独特,并引导他成就“自己”,你说呢?
 
6.      
你在重复黄金床的故事吗?很早以前有一个皇帝过寿,邻国的皇帝给他送了一个特别金贵的黄金床,这个皇帝很亲民,希望老百姓跟他共同享受这个黄金床,于是征集100个人睡这个黄金床。这100个人有的人跟皇帝是一样的,可以感受黄金床的舒适。但是有的人比皇帝高,皇帝为了让他“合体地”享受黄金床,于是把他的脚剁掉;有的人比黄金床短,就把这个人拉长,与床同长,皇帝认为只有充分合体,才会感受舒适。听起来是匪夷所思的事情,现在却有N多家长是在“践行”这样的不可理喻,用分数这把统一的“黄金尺”评判孩子,事实上,每个孩子都在打造自己的黄金尺。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打造怎样的黄金床?
 
7.      
世界著名“模范父亲”的故事: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多少年来,人们在歌颂和赞美母亲的同时,并没有忘记父亲的伟大。1934年6月,美国国会统一规定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迄今为止,全世界至少有20多个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在这个日子纪念父亲节。
8.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地“模范父亲”的故事。这些好老爸有的默默无闻,但培养出了扬名天下的人才;有的则自己就是世界名人,但在教育孩子方面颇有一套。不管这些故事是令人感动或给人以启发,它们都真实地再现了父亲对孩子深沉的关爱,显示了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
 
9.      
奥尔森的父亲:诚信做人影响儿子一生: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始创者、总经理奥尔森是美国大名鼎鼎的人物,曾被美国《幸福》杂志评为“美国最成功的企业家”。但是,在谈及自己的成功时,他总是要提到父亲,因为父亲用行动影响了他的一生。

10.   
奥尔森的父亲奥斯瓦尔德是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工程师,拥有几项专利,后来成为一名推销员。一次,一位顾客想从他的手中购买他推销的机器,但他发现这位顾客并不真正需要这部机器,于是他极力劝这位顾客不要购买,此事让他的老板火冒三丈,但却为奥斯瓦尔德赢得了好名声。同时,奥斯瓦尔德的诚实品德也给了三个儿子巨大影响。他们都以父亲为榜样,诚信做人,全部成为有为的工程师。奥尔森本人在为人处世上就秉承了父亲的优点:办事讲原则,合作重诚信,在员工和商业伙伴中拥有非常好的口碑。
     
11.   
达?芬奇的父亲:充分发展孩子的兴趣: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父亲彼特罗也是一位令人称道的好爸爸,他培养孩子的信条就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6岁那年,达?芬奇上学了,在学校里学了很多知识,但对绘画最感兴趣。一天,他上课不专心听讲,还给老师画了一幅速写。回家后,达?芬奇把速写给父亲看,父亲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夸奖他画得很好,决定培养他在这方面的才华。
12.   
正是因为父亲如此开明,达?芬奇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爱的绘画中,甚至敢专门画画恐吓老爸。一次,他花了一个月时间,在盾牌上画了一个两眼冒火、鼻孔生烟,看起来十分可怕的女妖头。为了把父亲吓一跳,他还关紧窗户,只让一缕光线照到女妖头的脸上。后来,父亲一进家就被盾牌上的画吓坏了,可是等达?芬奇哈哈大笑地解释完,他竟然也没有责备儿子。
13.    16岁那年,父亲把达?芬奇带到画家维罗奇奥那里学画画。在维罗奇奥的指导下,达?芬奇刻苦学习,掌握了很多绘画技巧,终于成为一代大画家。
 
14.    安徒生的父亲:穷鞋匠培养出大作家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出生在富恩岛上一个叫奥塞登的小城镇上,那里有不少贵族和地主,而安徒生的父亲只是个穷鞋匠,母亲是个洗衣妇。贵族地主们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从不让自己的孩子和安徒生一起玩。安徒生的父亲对此非常气愤,但一点也没有在孩子面前表露,反而十分轻松地对安徒生说:“孩子,别人不跟你玩,爸爸来陪你玩吧!”父亲亲自把安徒生简陋的房间布置得像一个小博物馆,墙上挂了许多图画和做装饰用的瓷器,橱窗柜上摆了一些玩具,书架上放满了书籍和歌谱,就是在门玻璃上,也画了一幅风景画。父亲还常给安徒生讲《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的故事,有时则给他念一段丹麦喜剧作家荷尔堡的剧本,或者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本。
15.   
为了丰富安徒生的精神世界,父亲还鼓励安徒生到街头去看埋头工作的手艺人、弯腰曲背的老乞丐、坐着马车横冲直撞的贵族等人的生活,这些经历为安徒生以后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童话故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6.    莫扎特的父亲:不惜放弃工作培养孩子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被无数人誉为“神童”,他的许多作品一直是古典音乐中经久不衰的保留曲目。但是,莫扎特有如此成就是与他父亲的精心培养密切相关的。
莫扎特3岁时,父亲就发现他经常静静地坐在一边,很有兴趣地看姐姐练琴,于是就开始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在父亲的指导下,莫扎特5岁就开始创作短曲,6岁时创作钢琴协奏曲。后来,为了更好地培养他,父亲甚至放弃了在宫廷里当乐师的工作,将全部精力用在莫扎特身上。
 
17.    美国等五国对孩子的“吃苦”教育揭秘
社会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各国家长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因为孩子将来面临的是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
种能力和精神。
 
 
18.    美国
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适应社会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
    
条件似乎苛刻,但却使学生们获益非浅。家长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没有一位“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的。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美国青少年从小的时候开始,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邻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里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则做小保姆去赚钱。14岁的詹妮每周礼拜六要去餐馆打工,母亲告诉她,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帮妈妈干活,照样可领取工资。但詹妮觉得在家赚自己母亲的钱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来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19.    瑞士
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对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劳动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这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当佣人。


20.    德国
家长从不包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21.    日本
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22.    加拿大
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本领,人们从很早就开始训练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加拿大有一个记者家中,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结各家各户送报纸。看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分发报纸,那位当记者的父亲感到很自豪:“分这么多报纸不容易,很早就起床,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们从来都没有耽误过。”

关于我们 | 汇款账号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2024  天津家教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24753号-14
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和网友上传,版权归原创作者和原公司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首页

教员库

学员库

联系我们

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