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教资讯 天津

探索优秀学生家庭教育的奥秘

2012/4/26 9:39:00 浏览:1052 来源:天津家教网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家长放手教育,给孩子自己的发展空间,就体现了创新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教育主题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

我国现正在全面推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永远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

创造的意义有两层。狭义的创造,是从全社会范围来考察的,指能导致诞生前所未有的新颖、独特、有突破性、有具有社会意义的作品的活动和思维。从这一点上讲,创造显然成为少数人的活动。在历史长河中,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普朗克的量子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创新,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物质运动的内在规律,也推动了技术、经济与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近代以来的蒸气机、电话、无线电、飞机、计算机等等无数发明,都使人们切身感受到技术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创造发明,无论是对于科学和技术本身的发展,还是对于社会进步和繁荣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广义的创造,是从个人的活动来考察的,是指个人从事的活动和思维,只要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就是创造性活动,即使相对于全社会来说并非具有创造性。从这一点上讲,创造性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学生在学校里要培养的创造性,就是这种广义上的创造性。这符合素质教育关于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使受教育者在其本身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在其可能发展范围内充分发展。创造性素质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质。

我们说,一个民族的真正伟力根植于它的创造与创新精神,这是人类社会迄今所能找到的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因所做出的一个最有效的解释。创造意味着从无到有,创新具有更新与日臻完善的含义;创新体现现有事物更新改造的过程;创新意味着一种旧貌换新颜和推陈出新的感觉;创新更多地被应用于技术、制度、管理等具体的事物方面。创新是建立在创造结果基础之上,是对具有原创性东西的有限的具体地应用,它不能给事物以生命的起点。只有创新才能使其踏上尽善尽美之路。创造和创新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动力。

“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他自己的,教育既有培养创新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新精神的力量。教育在这个范围内有它复杂的任务。这些任务有: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性也是一种集体活动。教育的任务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机遇和条件,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又会使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达到一个新境界。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社会心理研究所所长王极盛教授对1999年考入北大、清华的60余名文、理科状元进行了调查,这些优秀学生所接受的都是温暖、理解、民主型的家庭教育。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优秀学生家庭教育的奥秘是培养学生的优秀心理品质。兴趣是创新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想象力是学生产生创新思维的源泉,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活动的关键,灵活多变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

优秀学生家庭教育有如下几个特征:

(1)“做人教育”是家教核心。

优秀学生的父母也许没什么文化,但有人格力量。 许多人优秀学生坦言,高考的成功来源于良好的家教带来的精神力量。

古人说,“德高于才谓之君子,才高于德谓之小人”。

孩子人格、品行的好坏,直接受父母的影响。父母的人格力量是潜移默化地通过模仿、暗示和感染的机制而影响、传递给孩子的。

辽宁文科状元黄晓庆说:“我学习上有点失误,父母不大批评;若在做人方面不行,可就难过关了。”浙江文科状元陈春仙说:“我父母没什么文化,但人格伟大,给我奋斗的精神和力量。”甘肃文科状元孙海萍说:“我小时候母亲就教育我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还说女孩子不要只追求漂亮打扮。这对我的成长很重要。”

(2)家长的“赏识教育”能挖掘孩子的潜力。

北京文科状元王璞的父亲说:“孩子如考试没考发,我不会责备她,而是与她一起分析问题,问题出在哪里?进而鼓励她,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

理科状元欧阳图说:“从小父亲就教育我,‘我们这里是小地方,今后出去,靠你自己奋斗。只要你奋斗,你就行!’这使我从小就有奋斗的动力。假如父亲说:‘没关系,我有的是钱,将来我能给你解决什么、什么。’如这么说我就完了!”北京理科第二名杨竞的父亲则这样鼓励他:“很多人崇敬伟人,伟人、名人也是人,他们做得到的,你也能做得到,只是条件问题,你奋斗,社会给你,你也行!”

(3)坚持正面教育,鼓励孩子努力奋斗, 探索成功的道路。

王璞的父亲是这么做的;他从不在一道题上去具体指导什么,而是从在由去鼓励孩子,让王璞树立大学习观,课内、课外、社会活动等都是学习的范畴。因而王璞不仅学习成绩好,班长也当得好,还参加了学校的广播站活动,并编辑刊物。她认为这也是学习,是发展能力的方式。杨竞的父亲对此也很明确:、我鼓励他学习奋斗,不是要他读一个名牌学校,找一份好工作就行了,而是要他将来对社会作出贡献。

天津理科状元杨帆的父母鼓励他“走自己的路,别重复别人,按照自己的情况去学习、去生活、去发展。”

北京理科状元杨颂的家庭在人格创新方面很典型,不仅父母与他平等对话,开展讲座,甚至家里来了客人,谈起社会上的事,也允许他与客人争论,允许发表不同意见,使孩子敢于质疑。

新疆文科状元唐伯贤说:“我非常感谢父母18年来给了我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我能够在独立的空间里独立思考问题。

(4)“热爱学习的教育”永远是家教的主题。

家长认为,能找到学习的乐趣是培养自觉性的关键。“我靠兴趣学习,不让学不行”。这些状元都感觉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而不是苦差事,因而他们都有学习的自觉性。

唐伯贤说:“父母对我有期望,他们一直培养我学习的自觉性。因此我何时学习,何时看电视,何时玩,父母不管,他们想我能安排好。”

黑龙江文科状元胡玲表示:“我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兴趣、愿望和责任。学知识是为使人生更快乐。”吉林理科状元金一表示:“我靠兴趣学习,对什么感兴趣就喜欢就,不让学不行。”

(5)家庭教育民主的创造:尊重孩子的选择,但也注意引导。

父母与孩子的人格平等。状元的家庭都较民主,父母常与孩子讨论问题,以心交心,注意引导。

河北文科状元孙铮说:“高二时我有机会到新加坡学习,当时我想去,但父母不赞成,我们就一起分析讨论。父母认为,出国学习适于理科,而我的发展方向是文科,后来我听取了父母的意见,最终顺利考上了北大经济学院。我非常感谢父母,如当初去了新加坡,就不符合我的发展愿望。”

杨竞讲:“我和我爸是朋友,我什么话都给他讲。”王璞喜欢写诗,父亲不喜欢她的风格,但父亲尊重对方,只改其错别字,不改其诗。

(6)家庭还有心理教育:良好的心态才能考试中发挥高水平。

父母不仅不施压,还减压。高考前父母讲,“以平常心态去考试,尽力而为即可。”父母的这种态度使他们能轻装上阵,发挥出最佳水平。

云南省理科状元刘茜说:“我轻轻松松进考场,认认真真答考题。我发挥得好,考上清华是意料中的事,虽然我在厂办中学读书,但几次会考我的成绩都摆在那里,如不出意外,状元应该是我的。”

辽宁省文科状元孙嘉弥说:“高考头一天晚上,我9点钟就睡着了,也没做梦,早起时状态非常好。比如有道数学难题,离考试结束还有十几分钟时我还没想出来,但我当时并没有慌,我安慰自己,已经答出那么多题了,就算答不出来也能达到130分的预期目标了。正是在这种不紧张的心态下,在距考试结束还有10分钟时我想出了这道题的解法,最后数学得了143分。”

状元们的父母不仅不施压,还减压。杨竞的父亲在他第一门课考完后对他说:“考完就完,考分多少是老师评卷的事,别想那么多!”

王极盛教授对2000年全国高考入北大的51个第一名的调查结果:

各种因素在高考成功中的作用(百分比)

 

很小 较小 中等 较大 很大 重要性排名

努力学习 5.9 13.7 25.5 54.9 6

学习方法 6 38 56 3

复习方法 1.9 19.6 41.9 37.2 8

老师指导 7.8 17.6 35.3 39.2 10

同学帮助 15.6 29.4 27.4 19.6 7.8 20

父母教育 5.9 9.8 27.4 33.3 23.5 14

身体健康 5.9 9.8 27.4 33.3 23.5 14

考前心态 7.8 23.5 68.9 2

考场心态 2 6 20 72 1

临场发挥 5.9 15.6 33.3 45 7

记忆力 1.5 7.8 51 33.3 45 17

思维能力 3.9 15.6 43.1 37.2 8

想象能力 3.9 5.9 41.2 33.3 15.6 16

考试策略技巧 3.9 17.6 27.5 35.3 15.6 13

学习态度 1.9 19.6 19.6 58.8 5

自学能力 5.9 19.6 47 27.4 11

学习基础 1.9 19.6 45 47 4

班级学习氛围 5.9 7.8 29.4 37.2 19.6 15

考前营养 19.6 17.6 29.4 29.4 3.9 18

考试居住环境 17.6 19.6 33.3 23.5 5.8 18

 

 

关于我们 | 汇款账号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2024  天津家教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24753号-14
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和网友上传,版权归原创作者和原公司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首页

教员库

学员库

联系我们

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