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3/26 9:31:00 浏览:786 来源:天津家教网
父母会发现,自己的这种习惯性逻辑思维也会用在“教育”孩子身上。因为在父母看来,孩子是弱小的,需要照顾、知道和帮助,因此成人会不自觉地把孩子搁置于俯视和弱势位置,把自己放置于强势的位置而履行教育职责。父母在这种培育视角下实施教育就有可能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培育后果,比如“被动成长”、“强迫症”、“非病理性自闭症”、“逻辑思维障碍症”等等。当然这种教育是人类传承的需要,势必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作用,关键就在于父母“度”的把握。 在学前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也能够发现小孩子喜欢亲近大孩子,喜欢尝试和大孩子进行主动的沟通,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等。这种逻辑思维外在表现是孩子为了能够良好地编织“目的性逻辑思维”,更多地在为“得”(也就是为实现更多的信息的采集与交换)进行努力的表现。 另一种就是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的总结性。作为逻辑思维使用期的成年人,在相对时间和相对空间,正常情况下,一定是以已经储存在“记忆沟”中的丰富的生活类信息、社会类信息和科学知识类信息为基础,针对某种行为目的,对比编织出相对合理的目的性“复合逻辑思维”,从而再进行总结性外在表现的。 例如父母告诫孩子: ;不要去动插销, ;不要去动热水器、 ;不要离开父母乱跑、 ;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 ;不要攀爬很高的地方, ;不要…… 这些都是父母在考虑到孩子安全和对其成长不利等前提下所表现出的总结性的外在表现现象。而这种外在表现往往会导致孩子大部分的成长时间处于被动状态。 这种总结性的外在表现现象是父母在自我成长过程中长期大量的信息堆积而最终形成的。而这种总结性的外在表现如果在培育孩子过程中不加筛选地频繁使用,往往会导致孩子在积极地采集、整理和储存信息过程中受到肆意的阻隔,造成孩子大部分的成长时间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这种状态会导致孩子未来形成不良的惰性逻辑思维习惯,例如: 等待父母讲不安全因素排除后再行动; 聆听并遵从父母的各种要求、指令; 遇到问题和事情等待父母的意见和反映; 当父母没有领悟到自己意图的时候苦恼发脾气; 在离开父母时,表现出异常的紧张和不安; 对父母的意见非常警觉和敏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