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6/2 8:33:00 浏览:842 来源:天津家教网
“知识经济”使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学习革命”,成为一名策略型学习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一位学习者的内在主体性要求。我们知道策略型学习者应该拥有各种各样有用的知识类型,其知识结构中应该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此外,还具体包括相关的情境知识和研究性知识等。有关研究表明,具有程序性知识的人,只要在现实中遇到满足记忆中知识的某项条件,就会转化已有的知识形态,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型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对现有知识重新组合、再次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家长教师不仅应该教孩子增进知识,掌握技能,更应该使其学会学习,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培养策略型学习者,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语文教学要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开发人的潜力、培养学生与人交际与合作的崭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阅读作为贯注人一生的一项学习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智力提升、知识积累、情操陶冶、精神升华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策略型学习的培养,但很多家长老师在很多时候只关注于阅读本身(即为考试或单纯的感官兴趣而读)或阅读数量的增长,而忽视了阅读这一重要的思维训练和策略提升过程,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知所措。陶行知一再强调“注重自学”,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供“所需文化之营养”鼓励学生要“一”(专一)“疑”(质疑)、“集”(收集、归类)“钻”(探讨与钻研)、“剖”(分析、概括)“韧”(持之以恒)。策略型教学无疑最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 ,有利于形成激趣、激疑、激学、激悟、激用的教学机制,使阅读教学把科学地安排学习、思维、讨论,精讲、反馈和教师的相机引导、点拨、讲解、评价等紧密结合起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通过阅读教学培养策略型学习者的具体策略。
(一)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在讲到策略型学习者必备的知识结构的时候,我们谈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积累:
(1)有关自己是一个学习者的知识(2)有关不同类型学术性任务的知识(3)有关学习策略和研究性学习的知识(4)有关学习者原有知识的知识(5)有关情境的知识。的确,丰富的知识积淀是形成经验,焕发智慧的基础,也是成长为策略型学习者的必备要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遵循这样几点原则:既要注重量的积累,又要注重质的提高;既要有无目的的广泛涉猎的阅读自由,又要对学生的阅读结构有一个总体的规划性引导;既要注重文章的辞章句法,又要注重文章的组织结构行文章法写作意图。
具体在教学中,应该落实到以下几个方面:(1)扩大阅读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超越自身经验局限,体验更多的美与智慧的精彩和丰富。这不仅能增长见识,提高素养,而且有利于学生在以后各门学科的学习中更好的建立知识意义表征,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和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增强认识力和理解力。因而语文作业要减少抄写,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阅读时间,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要广泛涉猎各学科的知识;阅读要经常,坚持天天有计划地读一点书,节假日适当增加阅读时间;阅读要动笔,养成圈、画、评的习惯,摘录精彩片段,写写读书心得。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些书只需略读,而有些书需要精读,精读的书一般在知识容量和智慧含量上都有其丰富性,养成做读书笔记,写心得的习惯,有利于加深印象,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架构,这样才能实现质的提高。
(2)加强信息交流和文化熏陶。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善于捕捉各种信息的习惯,如时事新闻、科技发展、重大活动、身边变化等,经常就这方面内容进行交流。这样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以主体性的姿态对存在的一切作出自己的思考,同时有利于保持与现实的张力,“留心处处皆学问”,使孩子有一种大的学习观,从实践中和无限丰富的现实中学习;同时,要注意文化的熏陶作用,引导孩子适当读一些古书。每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精华所在,而名著在经历了时空的淘洗后能流传至今,是因为它凝集了人类最宝贵的经验和智慧。梁启超在谈到文学对人的四种力“一曰熏,二曰浸,三曰刺,四曰提”,说明阅读对人的影响是至关深远的。因而在阅读时应该有选择地择精华而读。比如,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凝结了人类最古老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源流所在,对这些书的阅读有利于孩子对一种文化的理解,对各民族和日常的差异性经验中提取出恒定性的因素,可以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
(3)丰富学生的感受能力,强化表达意识。我们的表达经验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阅读。在作文的时候,学生在作文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联想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寻求自身话语的合理表述。因而,在阅读过程中对于美章词句的摘录背诵就显出其价值意义,使学生在有意识地模仿中慢慢地将语言符号以及符号后面的理性情感内化为自身的丰富性体验,在经历长期的积累后,学生的情感知识和智慧积累都走向了丰富,作为表征的语言符号伴随着各种丰富的生命体验自然地发展到一种自由抒写的阶段,作文过程中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同时,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强化学生的表达意识。语言是表达的艺术。只有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体验语言的艺术,表达的魅力,尝试表达自己内心丰富复杂的感受和思想,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阅读的目的。家长或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各种事物,仔细、全面、准确地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并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多的图像、图表,作出精细的描述,提高感知能力,努力丰富其表象储备。例如在教学《火烧云》一课前,教师利用适当时机,组织学生去观察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这样,学生有了充分的表象储备,再学习课文,教学效果就好得多。同时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来培养和强化这种能力和意识,如参观考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趣的体育竞技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诗歌朗诵会”、“故事会”、“智力抢答赛”等丰富学生的经历和感受,使语文与其他学科有机联系,形成整体。
(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关研究表明:学生课堂的学习动机主要表现成就动机,低成就动机者学习策略运用水平低,成就动机高的学生,他们会相应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采用较积极的策略形式。策略型学习者对学习基本上抱一种积极的态度,对所学课程十分感兴趣,愿意去钻研、去努力学习,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他们在学习中能够自觉地将理性与激情、认知与情感、技能与意志成分有机地整合起来。只有当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当他们的认知和情感都卷入教学而实现自觉、自主的学习时,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所以家长或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手段来提高孩子的成就动机。
1、乐于鼓励
教师热情鼓励,是焕发学生灵性的催化剂。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不能让他自卑,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课堂里应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你讲得太精彩了1“不错,你比刚才进步多了1“你的说法与众不同”“你真的很有创造性,连老师也没想到”……真诚的赞美,细心的呵护会进一步促发学生思维的火花闪耀,使学生的口中不断飞出鲜活的富有灵性和创造性的语句,课堂教学活动因此而精彩。
2、善于激趣
克莱恩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成为持久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是阅读教学中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文章不是无情物”。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色彩鲜艳的动态画面,新颖直观的教具,扣人心弦的故事,活泼有趣的游戏,创设“新、奇、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见其物,辨其形,嗅其味,闻其声,让学生触景生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达到生趣、激情的作用,从而导引智慧火花的迸发。同时,要把自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传达给学生。对那些内容好、语言生动、感****彩浓的课文或段落,教师要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和形态动作,再现教材所描述的意境和形象。例如:在教《绿》这篇课文时,在江南丝竹的伴奏中,老师用深情并茂的朗读“峰下蜿蜒的小路,布满了青苔,直绿到的石头缝里”“亭脚下西水叮叮咚东,六到平坦处,西水是碧澄澄的……”等这些句子,让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体会到灵隐的绿,不仅在于道路两旁的参天古木,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林,还在于脚下小路石缝中的青苔,甚至在叮咚流着的小溪里,深切体会到一个“绿”字,领悟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妙之意境,激发盎然的阅读兴趣。
3、巧于引导
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毕竟有限,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会遇到阻碍。如,学生不会读书,理解课文时只会重复书上的原话怎么办?教师可让其他学生说说,如果说得好,可让全体学生都来比较、评论谁说得好,好在哪里,借以指导读书方法。如果第二个学生仍然只会重复原句,教师可抓住一句话,做读懂的示范,并要求大家像老师这样,用自己的话说出理解的意思。 对课文内容理解得不全面,表述不完整。遇到这种情况,往往有的教师怕耽误时间,便迫不及待地把事先准备好的答案亮出来。应该抓住这个训练的好机会,让其他学生补充内容,等回答全面后,再让那位学生综合起来说完整。切不可包办代替,放过了综合能力训练的好机会。
还有理解出差错也要善于正确引导。例如,一位教师教《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在引导学生看葫芦长得很旺盛的图时,让学生说一说看图后的总体印象。备课时教师设想,学生可能会说,“葫芦长得很旺”,或者“很旺盛”,或者 “很茂盛”,怎么也没想到学生会说“这棵葫芦长得很健康”。像这样突如其来的问题怎么办?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刚才那位同学的发言怎么样?”有的说:“‘健康’一词用得不对,应该用‘健壮’。”教师一点儿也不露声色,问:“还有别的说法吗?”有的说:“应该说‘旺盛’”。有的说:“应该说‘茂盛’。” 这时,教师说:“现在有四种说法,请大家讨论一下,到底应该用什么词?为什么?”这一下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纷纷举手。有的说:“应该用‘茂盛’、‘健康’是说人的。”有的说:“应该用‘旺盛’,不能用‘ 健壮’,‘健壮’也是说人的。”又有一个学生,发现了其中的奥妙,说:“用‘茂盛’、‘旺盛’都行,用 ‘健康’、‘健壮’都不行,因为这两个词都是说人的。”只是在这时,教师才露出赞许的目光,说:“刚才同学们的发言真好,这才叫动脑筋。”
(三)教给实用的操作策略
策略性知识是构成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关键。阅读教学要特别重视传授各种学习最具有操作性的学习方法。
低中年级的识字、写字方法,如根据声母、韵母记字,理解偏旁含义推字,抓住类似结构辨字,记住少数把握多数,编成歌诀顺口溜识字等;
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段式,如,总??分段式、并列段式、分??总段式,按时间顺序写的段式,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段式,按方位顺序写的段式等,有利于学生系统建立段的概念,提高读懂一段话和写一段话的能力。
还有,从中年级开始教可学生学记书头笔记:
1、注音。(包括生字、容易记错的字、多音字。将汉语拼音记在被注的那个字的上边,并 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同时注视所注的拼音。这样,一旦课文读熟,上述那些字的正确读音也就熟记在心了。)
2、释义。包括生词、多义词及部分含义较深的句子的解释。
3、记相关。就是用知识延伸和拓展的方法,补充记录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
4、划重。即用直线、水浪曲线或圆圈划出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如散文中表文眼的句子,议论文中表明作者中心论点的句子,单元知识短文中的一些要点。还有,注释中的一些重点、难点也该划出来,以便引起重视。
5、提要。即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提示课文或段落、或句子的要点。这一工作常常与上述第4项结合起来进行。
再有,通过阅读教学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1、按顺序观察的训练,使学生熟悉几个基本的观察顺序:1)由整体到部分或相反,由远及近或相反,由上到下或相反,由左到右或相反;2)掌握怎样按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的方法。2、进行抓特点观察的训练,①使学生学会如何发现事物的特点;②能观察出具体事物有哪些特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对学生进行体味画面蕴含的思想感情的训练,学会由睹到思、由表及里,使自己进入画面所描绘的境界,产生思想共鸣,从而体味画面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含感受能力)。
譬如教学《燕子》,可以这样引导:①这是一幅春景图,你认为应按什么顺序观察?为什么?②画面有些什么景物?哪些是最主要的?③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④观察了这春天美景,你有什么感受?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启发引导,使学生按“由主体事物到时令背景”、“由动态到静态”、“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观察画面;在观察中抓住燕子”这一主要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用具体的语言把燕子的特点(包括外形、动态、静态)描述出来;同时懂得眼看心想,由表入里,拨动心弦,进入图画描绘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春景之美、春燕之可爱,引发为此情此景而赞叹、喜爱之情。
另外,还有在教学中加强词句的训练,也要有明确的方法引路,可引导学生运用“从关键词语入手”、“联系上下文”、“抓住句中的修辞手法”、“结合生活实际”等理解句子的基本方法,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用“摘录法”“自然段段意归并法”等归纳读落大意等。
高年级阅读教学可着重教学生把握文章阅读的规律,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双重目的。从整体阅读的角度着眼,让学生明确阅读文章按照“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过程进行。这一过程,具体到某一篇文章的阅读,表现为“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写得怎么样??怎样学写”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把阅读的主动交给学生。再如教学生用“问自己、问工具书、问课本、问同学”的四问原则,掌握解疑的策略等。
教给这些便于具体操作的学习方法,等于给了学生一根根走路的拐杖,一块块敲门砖,要求学生把它们烂熟于心,能如数家珍,日积月累,学生渐渐能离开老师的指导独立运用有关方法。
(四)培养学生的监控意识
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同学读课文或者读其他文章时,开始读得很认真,渐渐的就“走神”了;有的走马观花似的,有的甚至一篇文章没读完就停搁了,因此,得不到良好的阅读效果。主要是学生们缺乏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意识和能力。研究表明,自我监控学习可能是决定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策略型学习者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动性的特征。策略型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去独立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教师要有意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学习过程的能力。
以下“三想”法可以有效地阅读课文。
1.读前推想。拿到一篇文章时,不要急于读,首先看看题目、 内容提要。看完后沉思一会儿,想想文章中的情节会是怎样发展的,然后再读全文。最好以“心读”为主。这样的读前推想,不仅是为自己的读书创设 一种思维推断的气氛,同时还能使文章情节安排与自己的推测预料作比较,更重要的是加深了自己的读后感。
2.读中设想。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段中总有关键词句, 或者精彩的描写,或者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读到这些语句时,稍停一下,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这就是把文章中的文字叙述转化为自己想像中的画面:读到“山”,想想山的形状色彩;读到“海”,想想海水的变化和色彩。这时即使自己身临其境过的山、海,也未必有想像中的千姿百态。这样,学生会真切地品尝到语言中无穷无尽的奥妙和乐趣了。
3.读后续想。一篇文章读完了,不要丢弃而弃之,让学生再根据文章的故事情节、写作思路继续展开联想, 这就是续想。续想是根据不同的环境变化,给文章的故事安排一个新的结局。也可以沿着文章故事的情节思路 继续想像下去。甚至可以模仿故事的情节编一个新故事。这样的读后续想,不但能使自己有新认识,而且还能锻炼学生作文的构思能力。
(五)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认知对于制定计划、解决问题、评价和语言学习的许多方面而言,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策略型学习者学会学习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元认知主要包括对自己思维过程的知觉,有关这些过程的知识,与这些过程相联系的认知成果以及评价和调控这些过程的能力。完善策略型学习者的元认知,培养策略型学习者最好的办法是反思。通过反思,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咀嚼和较层次的建构和重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思考: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所选择的解答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答途径?这些知识(或问题)之间有何联系?……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及时调整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
研究表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策略型学习者比一般学生更善于多侧面多角度地运用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去分析和认识问题,敢于大胆地运用自己的直觉和想象去体验、去猜测,善于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去寻求任何一个可能的答案,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色思维通常更活跃,更深刻,更广阔,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也格外强。通过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可以真正树立起以知识的经验、能力、智慧、和方法为中心的“再现知识??重组知识??探索知识??创造知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长为策略型学习者。